2025年11月25日,我院承办了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文传励新”青年教师学术报告会第十场活动。报告会由学历教育部主任韩文淑老师主持,王欣睿老师作了题为“可预测的语言,不可预测的文学?——AI结构的悖论”的学术报告。国际语言学院李冬梅院长、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张涛老师、刘帅池老师和周鹏老师担任评议,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到场参与交流。
报告开篇,王欣睿老师以AI领域前沿动态为引,系统梳理了大语言模型的底层逻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其核心机制——将语言建模为概率事件,本质上是“用概率解构文化,用数字生成语言”,输出的是逻辑真实而非经验真实。然后,王欣睿老师分享了三个案例:公木先生吉大校歌的AI仿写对比、严锋教授关于AI诗歌创作的观察,以及她用AI制作“缘分”主题视频的教学实践。之后,她回溯了20世纪文学性讨论,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到解构主义的“文本外溢”,阐明了在AI时代需重申“文学是人学”的意义。她还探讨了AI深度嵌入日常后带来的阅读心理变化和作者性重构等问题,指出了经验密度、伦理灰度和独特声腔三个判断维度。

在评议环节,李冬梅院长肯定了报告的跨学科创新价值,指出在AI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重新审视文学性标准对国际中文教育工作有着重要启示。张涛老师从技术哲学层面分析了AI对文学创作主体的挑战,认为文学作为个体表达与精神创造的本质不会消失。刘帅池老师从文学史书写角度指出,真正具有原创性的经典作品体现创作主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的独特生命体验,这是AI难以企及的高度。周鹏老师从五四新文学传统出发,强调“文学是人学”在AI时代的价值。

讨论环节气氛热烈,师生们围绕新大众文艺如何进入文学史、AI辅助写作的伦理边界,以及如何在国际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AI技术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此次学术报告会是国际语言学院在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又一次积极探索,体现了我院教师在新时代背景下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学术精神。未来,国际语言学院将继续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将前沿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AI技术赋能教育的同时,坚守人文精神的内核,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深厚人文素养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贡献力量。